6月12日,“栖霞山石窟研究院”正式挂牌。
“栖霞山石窟研究院”是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市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南京栖霞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京栖霞古寺四方合作共建,承担栖霞山石窟考古调查、系统研究、科学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播以及栖霞地区文化遗产调查和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
(资料图)
栖霞山石窟开凿于南朝齐、梁之际,现存窟龛252座、造像551尊,集中分布于千佛岩、千佛岭和纱帽峰三个区域。千佛岩区域以南朝造像为主,南岩、西岩现存南朝窟龛16个,洞窟形制保存基本完整,造像时代特征十分鲜明;西岩和北岩则保存有少数唐代窟龛。千佛岭和纱帽峰区域造像基本开凿于唐及唐代以后,洞窟形制、造像组合和造像风格也颇为典型,可与同时期大同、洛阳、四川、浙江等地区造像做比较研究。此外,栖霞山区域历代碑刻题记资料保存相对丰富,对研究栖霞山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都有极大助益。
千佛岩区域造像
20世纪80年代至今,栖霞山石窟的管理、保护和研究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在国家、省、市文旅及文物部门、民宗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栖霞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关注,不断推动栖霞山石窟保护研究工作更加系统深入。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栖霞山石窟的保护力度不够、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远远不足、综合展示利用水平较低等等。此次栖霞区委、区政府和南京大学合作成立“栖霞山石窟研究院”,也是推进栖霞山石窟整体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要举措。
千佛岭、纱帽峰区域造像
栖霞山石窟研究院院长贺云翱在讲话中表示,栖霞山石窟作为六朝都城唯一的一处石窟寺遗存,对于研究六朝佛教文化考古、探索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内涵与成就、对于认识和展现六朝都城的优秀文化和艺术创造、对于研究和揭示南朝佛教文化与当时西域地区、河西走廊、北方区域及东亚地区的佛教文化关联都有独特和重大的科学价值。合作共建“栖霞山石窟研究院”的专业平台,可以更好地凝聚相关学术力量,使之成为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师生的石窟考古研究基地和开展佛教考古、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学术平台。
作者 | 陈 佩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标签: